【校長專訪】會考兩分發展音樂躋身教育界 校長推翻一試定終身:人人有自己專長

升學教育

發布時間: 2022/11/23 15:56

最後更新: 2022/11/23 16:55

分享:

分享:

佛教黃焯菴小學何倩儀校長坦言,自己會考只得兩分,但經過不斷進修學習、將勤補拙,也能當上校長的職位。

行行出狀元,在佛教黃焯菴小學校長何倩儀身上便是最佳見證。她坦言會考只有兩分,自小喜歡唱歌跳舞彈琴,從未想到可以當老師,但慶幸得到當時老師的建議和鼓勵,她才勇敢向外闖,另闢途徑,一步步成就自己的人生。

今年9月開學日,也是何倩儀正式上任校長的日子。她自2010年踏入教育界,由老師、音樂科主任、助理校長扶搖直上,十多年的職業生涯看似順利,當中卻滿是無數的付出和努力,皆因不斷進修、將勤補拙是她的日常。

成績不代表一切

何校長借鑑自身經歷,確切明白成績不一定代表一切。「事實上每班只有一個第一名,拿不到並不代表失敗。不是成績傑出先可以栽培,要相信大家都有不同專長,行行出狀元。」她強調成績是需要重視,但學生無必要第一時間以好成績來達到滿足感。

音樂體育很多時被視為閒科,何校長卻多得音樂科令她有機會踏入教育界。她自小喜歡唱歌跳舞彈琴,即使發燒都堅持參加兒童合唱團的表演;中國舞同樣跳得出色,甚至得到老師賞識成為副手,幫手教班。

以上種種卻對會考成績毫無助益,何校長不諱言:「我讀書唔叻,會考只到兩分,當時好徬徨,無選擇下只能出去工作。」短短日子經歷了文員、秘書、售貨員的生活,不禁有種「難道一輩子要這樣過」的渾噩感,幸好有老師鼓勵她向愛好方向着手,考入內地大專院校的附屬中學,以另類途徑入讀音樂教育學士課程,主修鋼琴,副修歌唱。

最新影片推介:

興趣提升學習動力

當時她首次感受到喜好令人努力進步的強大力量。「內地對術科的專業知識要求好高,我以一年時間將未學的音樂知識,一次過全學會,比起我學化學、物理快入腦得多。」

最具挑戰性是聽樂句後的旋律默寫。「大學同學已經完全具備這些專業能力,我入學頭一兩年好俾心機,不斷練習,已經可以即聽即寫。那刻真正意識到,雖然我在讀書方面唔得,但在音樂方面能夠做到,人人都有自己專長。」這亦成為她當老師時的信念,當發現學生在音樂、藝術、體育等方面表現不俗時,便會盡全力拉他們一把。

再三碰壁未放棄

不過,何校長踏入教育界之路卻一波三折。她畢業後決定回港發展,先是內地學歷需要認證,面試時又發現欠缺香港的教育文憑,但報讀條件要有指定的英文水平。她直言在內地的附中1年和大學4年全無接觸過英文,要IELTS合格又談何容易。

困難還是要面對,她為了在一年內追回英文水平,再次發揮為理想而努力的衝勁。「找老師一對一專注地教,由睇英文書開始,從一、二年級的英文書開始睇,光速進行。」為了鞭策自己,每兩個月報考一次英文試,第四次終於合格,有資格報讀教育文憑。

「有校長跟我說,在香港教書,專科要有基本的中文或英文學士學位,加上我在教育文憑主修音樂和普通話,無主修中文或英文,點請你!」何校長苦笑當時只覺得晴天霹靂,寄了五、六十封求職信只有此回應。「為了做老師,我不斷努力,竟然連入職的資格也沒有。」至此仍未撲熄她想當老師的理想,即使最後只找到教師助理一職也盡管一試。

堅持不放棄,有時候真的會帶來轉機。她當了3天的教師助理後,突然接到一通聘請為合約老師的電話,如願成為音樂老師。自此何校長一直在進修的路上,「以前我浪費了很多時間,現在要追回來。當時的校長提點我,沒有專科資歷很難在教育界生存,我花了3年時間完成中國語文教育碩士。」之後做課外活動主任時,又去修讀相關的課程。

進修提升專業水平

何校長一向對音樂範疇特別感興趣,不時想再提升自己,特地報讀了美國奧爾夫教學法,每年暑假都要到美國上課,花了6年時間才完成課程,為的是打破學生對音樂課的固有認知。「現時講求創意思維,即使音樂課也要創作。對於基本音樂知識都未掌握的學生來說,音樂創作只會成為負擔,談不上享受或興趣。」

她笑說創作可以很簡單,皆因身體四肢已是創作的工具,可由肢體發出的聲音,如拍手等,演繹出喜歡的節奏和聲響。如在五年班音樂課中,以一張過山車圖片作引導,學生可利用不同樂器演奏出過山車滑下來的聲音,活潑又有趣。

同時何校長又申請基金贊助添置不同類型的敲擊樂器,將圖書館改為音樂室,組建各式各樣的音樂小組,發展同學的興趣。「疫情下要避免吹奏類,主攻敲擊樂,拿起棍敲敲打打,不需要太多的音樂知識,是最快捷的入門。」

當學生投入興趣後便能開心學習,他們在團體中一起向目標努力邁進,如參加某個演出或比賽等,製造美好回憶之餘,更能從中慢慢建立自信。「學校有4成SEN學生,嚴重的不多。音樂可以提升他們的專注力,有些是自閉症,可以用音樂去帶返他們出來。」

點擊圖片放大
+8
+7

何校長回想初來到這學校時,幾乎沒有音樂氣氛,如今學生卻抓緊小息時間練習樂器,甚至能淡定地在眾人面前演奏,每當何校長見到此情景都感到特別滿足。

回看這十多年的教育生涯,她笑說:「每個機遇都是成長,在不同經歷中慢慢進步,過程辛酸,難免會感到疲累,但要收穫就要先付出。」

記者:劉妙賢